聚合酸铁在实践中发现,生产过程中温度经过三个温度阶段。整个反应过程也伴随温度变化的过程。三个温度段分别为物料配置温度、前期急剧反应温度、后期平稳反应温度,三个温度段呈上升阶梯状。能够有效的调整控制好温度,聚合酸铁生产工艺,就能有效的控制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长短,由三个方面决定:
a.物料的温升阶段控制 b.设备与装置的配置 c.操作技术与经验
聚合酸铁的制备工艺通常有常温常压、常温密闭、加温常压、加温密闭、加温加压等,现在常用的是常温密闭和加温密闭两种。
由于聚合酸铁的反应过程是放热反应的过程,在密闭的反应釜内,反应热会使物料的温度逐渐提升。物料温度的提升引起气室里气体膨胀(气体的膨胀系数远远大于液体的膨胀系数)形成釜内压力。釜内气室压力过大,会造成与供养压力差减小,影响管道速度、降低氧化气体注入量,从而影响氧化速度。因为反应釜承受一定的压力,牵涉到压力容器的安全问题。所以在控制反应釜时需要向制造商提供包括压力在内的技术参数,并要求制造商提供压力容器安全性能监督检测证书。
供氧方式有恒流恒压供氧与恒压变流供氧两种方式。由于在反应过程总伴随着温度的变化,会有两个剧烈反应的峰值,表现在迅速大量地消耗氧气。这两个剧烈反应时段是吸热反应,聚合酸铁价格,釜内压力会降低。如果**了这两个反应期,就会延长反应时间。
恒流恒压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低压恒流方式,通常用在聚合酸铁生产常温常压工艺;另一种是高压恒流方式,液体聚合酸铁,通常用在聚合酸铁生产高温高压工艺。供氧方式和注氧位置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氧化效率。
目前国内多采用填料催化氧化法和氧化剂直接氧化法进行生产,填料催化氧化法生产存在工艺流程长,延边聚合酸铁,设备投资大,维护成本大,产量低,污染大等缺点。氧化剂直接氧化法生产存在着生产成本高,对设备腐蚀严重的缺点。长隆采用的催化氧化法生产的聚合酸铁成本低、反应时间短。
我们使用的聚合酸铁生产工艺和配方都由河南宇泰独立研发,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目前已经申请两项国家发明**(一份已经取得授权,一份正在公示)。生产工艺紧凑、反应时间短、占地面积小,生产过程没有产生三废。产品质量稳定,各项指标优于国家标准。
聚合酸铁生产工艺
1 、以一水绿矾为原料 一水绿矾→洗涤→分离→反应→成品 洗涤后剩余的稀酸用在以七水绿矾生产的过程。
2、以七水绿矾为原料;七水绿矾溶解→反应→成品 生产需要的酸用一水绿矾生产工艺的剩余酸或渝钛的废酸。
聚合酸铁生产规模
1、消耗10万吨/年的一水绿矾 在实验室的试验,1吨一水绿矾可以生产1.1吨-1.2吨液体聚合酸铁。10万吨一水绿矾约生产12万吨的液体聚合酸铁。
2、消耗10万吨/年的一水绿矾+10万吨的七水绿矾 10万吨一水绿矾生产12万吨的液体聚合酸铁,10万吨七水绿矾可以生产15万吨液体聚合酸铁,两者共生产液体聚合酸铁27万吨/年。
3、消耗10万吨/年的一水绿矾+20万吨的七水绿矾 10万吨一水绿矾生产12万吨的液体聚合酸铁,20吨七水绿矾可以生产30万吨液体聚合酸铁,两者共生产液体聚合酸铁42万吨/年。该方案可消耗废酸(浓度20%左右)12万吨/年。
聚合酸铁处理含铜废水
1、聚合酸铁在废水中水解后所形成的氧化铁可以与水中的含铜化合物发生交换反应,生成聚合酸铁处理络合铜氧化铜沉淀物。
2、对于络合铜则可通过投加Na2S进行破络处理,接着加入聚合酸铁在酸性条件下置换出铜离子,再加入石灰等碱性药剂,使铜离子在碱的作用下生成氧化铜沉淀物。采用破络+混凝沉淀法,在酸性条件下(PH=3)利用聚合酸铁置换,使Cu2+从EDTA-Cu中游离出来,生成EDTA-Fe;游离出来的Cu2+再通过加石灰生成氧化铜沉淀。
3、聚合酸铁具有混凝作用,对于质量较轻的含铜物质悬浮物具有吸附絮凝作用,使之与胶体物质形成污泥沉淀物,达到除铜的作用。废水进水→快速混凝槽(加绿矾,再加石灰)→PH调整槽(先加聚合酸铁(利用聚铁将PH值降至9以下),再加Na2S)→慢混槽(加絮凝剂聚丙)→最后进入沉淀槽→出水。投加顺序可根据水质变化进行调整,处理的原理是利用石灰沉淀Cu2+,聚合酸铁作为絮凝剂,Na2S起主要破络作用,PAM助凝,
投加聚合酸铁作为混凝剂,可对水中多余的离子进行去除,同时加速化铜或氧化亚铜的沉降。对水中存在的其它悬浮物质同样具有混凝沉降的作用。